市人大代表建言:把“长字号”做成强村富民的“大产业”
新闻时间:2024-01-13 08:54     稿件来源: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边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也是长春从“农业大市”迈进“农业强市”的有效路径。长春所辖11个县(市)区中有6个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2023年前三季度,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产值达到542亿元,同比增长9.9%。到2025年,我市全口径农产品加工业将驶向“千亿级”赛道。在这大跨步发展进程中,又会催生出空间布局、产业融合以及联农带农等一些新课题。如何写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这篇大文章?如何把农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本次大会期间,市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一年来,市人大代表潘太刚在田间地头,搞调研、听意见,一门心思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他认为,应立足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科学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扶持,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聚集度。

  对于打造产业集群,潘太刚建议,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作用,在融资、用地、运输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并加大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就是要用好一方水土!”潘太刚进一步解释说,长春拥有众多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要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选准农产品加工业的突破口。只有培育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挖掘产品背后的价值内涵,才能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市人大代表章水生建议,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生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一体化发展。既要深挖特色资源优势,也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推进“加工产业”成为“富民产业”。

  现代化大农业所需求的农产品加工,一定是绿色的、规模化的、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对于科技创新不够、产业链延伸不足、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等问题,章水生建议,要加快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一方面支持现有的初级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引入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攻克科企合作的“卡脖子”环节,强强联合提高精深加工覆盖面。

  “制约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设备、生产、品牌和物流的影响,也有观念、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影响。”章水生表示,要以科技创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赋能,发掘拓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与精深加工结合的应用场景,围绕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等关键环节,加大包装、保鲜、冷链、贮存、物流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搭建科企对接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在潘太刚看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至今,已到了进行标准化的关口。他建议,要将标准化融入并渗透到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品牌、品质认证,严格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目的就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那么,如何让农民更加合理地分享产业发展收益?潘太刚建议,既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也要引导企业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产业‘链’得牢,联农带农作用才能更加突出。”潘太刚建议,加快培育一批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户全面跟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产品加工业联合体。潘太刚还建议,要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体,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让农民参与到品牌策划、工艺提升、包装设计、直播销售,形成企业、品牌、农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推动主体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    技术支持:长春市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04030026号    本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