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春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新闻时间:2021-02-19 15:47     稿件来源:  
 
 

 

关于长春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112日在长春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长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长春振兴发展中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鼓舞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危中寻机、难中求成,决战收官年、开启新征程,我市成为目前疫情防控最有效的城市,复工复产最迅速的城市,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最抢眼的城市。疫情防控在众志成城奋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全市防控形势保持稳定。经济运行在有力应对冲击中实现逆势增长,以非常之策对冲疫情、稳定经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预计,下同),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在东北四市位居首位、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前移。城市能级在服务国家大局中获得新的跃升,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集中落位,公主岭市变更代管关系获批,长春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面积第三、人口超过850万的特大城市。幸福指数在强化民生保障中得到稳步提高,奋力抗击台风和雨雪冰冻灾害,全力兜住民生底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6.8%,长春获评“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一)“双统筹”工作扎实有力,疫情防控取得新成效

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果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加强集中领导,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各项措施,因时因势制定抗疫战略策略,毫不松懈地抓好常态化防控工作,成功打赢武汉、哈尔滨、吉林、北京、新疆、大连、青岛等地疫情阻击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为全市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供安全保障,为全省疫情防控工作贡献“长春智慧”。

全面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精准发力应对疫情冲击,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制定实施200余项针对性举措,“一企一策”支持50户重点企业,我市成为全国复工复产最快的城市之一。全年新增减免税费59亿元,减免保险费67.6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7.5亿元。全面加大包保服务力度,深化“万人助万企”“服务企业周”等系列活动成效,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2579件,开展“金融服务月”“银政企”融资对接活动,达成贷款合同281亿元。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户、增长14.3%,总量和增速均居东北四市首位。在复工复产带动下,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实保障。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完善。针对性补齐疫情防控短板,启动实施4个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和市传染病医院、市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等重大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加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医务人员实战培训和应急演练。完善医疗物资保供机制和疫情防控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全国首个爱国卫生运动“云展馆”,发布《长春市民健康公约》,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二)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都市圈建设开创新局面

“四大板块”高效推进。制定实施《长春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总体方案》,“四大板块”建设高位起步、亮点纷呈、风生水起,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60%,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长春国际汽车城,全年滚动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165个,经济总量超千亿,首家智能网联示范区启动建设,华达汽车、中自环保等30余家配套企业实现回归。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新区片区围绕生物医药、IT、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谋划项目232个、总投资超6000亿元,经开、二道、莲花山联动招商成效明显,板块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长春国际影都,“六大基地”建设全面启动,制定发布影视产业政策白皮书,影视产业园一期20个摄影棚开工建设。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成功举办云签约仪式、中韩数字经济论坛,在北京和首尔举行高层对接和招商活动,首批引进26户韩国企业入驻,12个重点园区快速推进。

“两大基地”启动实施。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九台、双阳、长春新区、净月区(莲花山)、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区域为主体,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推动50余个试验点率先开展任务承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公主岭、榆树、农安、德惠等区域为主体,加快推动创建工作,积极迎接国家实地考察论证,打造产业融合示范基地。

区域合作全面推进。公主岭市变更代管关系为城市西南打开新空间,长公同城化迈出关键一步。长吉一体化、长平一体化合作协议分别签署。与通辽、赤峰等蒙东城市开展战略合作。深化与天津对口合作,两市合作项目累计达到19个、总投资达到287亿元,长春至天津海铁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长客与天津地铁开展重大项目合作。深化与杭州对口合作,两市合作项目累计达到31个、总投资255亿元,吉浙数字经济产业园启动建设,阿里云创新中心·长春、一亿中流企业上市加速器等项目建成达产。加快推动哈长城市群发展,制定实施《哈长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联合会等平台联系,组织开展“华润—长春对接”活动。

交通强市建设深入实施。召开全面推进高质量交通强市建设动员大会,制定实施《建设高质量交通强市的实施意见》,发布《交通发展白皮书》。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机场总体规划获批,龙嘉机场升级为区域枢纽机场,机场三期改扩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谋划推进“长春—辽源—通化”“长春—通辽—集宁”高铁等重大项目。加快推动都市圈一小时环线高速、长春至太平川高速、烟筒山至长春高速、抚长高速人民大街出口改移、国道饶盖公路长春至依家屯段、国道珲阿公路绕越石头口门水源保护区长春段、长双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呈现新亮点

农业生产稳中有进。注重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719万亩,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65万亩,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91%,全年农林水支出近140亿元,粮食产量达到233亿斤。全市生猪存栏327.5万头、增长28%。实施肉牛产业发展计划。新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20个,新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0个,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不断壮大。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达到53.7%。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议在我市召开。

工业实现逆势增长。巩固增强先进制造业整体优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5%以上,在东北四市位居首位、在副省级城市位次居前。汽车产业产值增长12%,医药产业产值增长21%,建材增长10%,能源、装备、食品、电子产业降幅持续收窄。举全市之力支持一汽、长客等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加速推进一汽“六个回归”,一汽集团在长口径产值增长13%,拉动全市工业7个百分点,产销整车分别增长3.6%4.5%,红旗H9实现量产,红旗品牌年产量突破20万辆。长客产值增长5%,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可变轨高速动车组下线。超额完成200万平方米工业标准厂房建设任务,工业用地出让面积达到去年的4.3倍,发展预期持续向好。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制定实施《关于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发展会展经济,率先举办汽博会、农博会、无人机产业博览会等重点展会,成功承办中德汽车大会、制造业服务外包峰会等国际性活动,获评2020年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成功获批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12%,奥来德光电实现我市科创板上市零的突破,研奥电气、吉大正元成功上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成功获批,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四)内外需求稳中有升,增长潜力得到新释放

项目投资支撑有力。扎实开展“三抓”“三早”行动,系统整合“专班抓项目”和项目中心机制,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左右,在东北四市位居首位且优势明显。全市落实5000万元以上项目1320个,开复工率达到101.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占比达到42.4%、提高8个百分点,新入库5000万元以上项目是去年的1.5倍,红旗新能源繁荣基地、玲珑轮胎、中法智能产业园、颐高数字经济产业园、华润中心、恒大水世界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奥迪PPE项目高位推进,华为“机器视觉·北方生产基地”、因特睿公司总部及神州数码产业园、韩国TMS光学材料制造等项目签约落位。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27.82亿元。围绕新基建“761”工程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007个。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全市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28%12%

消费需求逐步恢复。组织开展7个方面224项促销活动,累计发放消费券2.5亿元,撬动居民消费5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不断收窄。积极发展夜经济、网红经济,改造升级桂林路、红旗街商业街区,举办长春·阿里首届新经济直播月,建设净月君临智谷电商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文旅消费,开展“最美人间四月天”、长春消夏艺术节、金秋文旅欢乐季等系列活动,打造九台马鞍山田园综合体、净月慢山里等乡村休闲旅游区域,成功举办第15届长春电影节。培育冰雪消费新热点,打响冰雪新天地、净月雪世界等品牌,形成长春冰雪精品游旅游产品。

对外经贸稳中有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力稳外资外贸,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逆势增长。长春至首尔货运包机正式开通,长满欧、长珲欧、长春—汉堡班列稳定运行,兴隆综保区园区业务额在东北综保区中位居首位。积极推进中国(吉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春片区申报工作。支持跨境电商综试区内跨境电商平台及产业园建设,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5%。长客出口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车辆项目被评为“全球服务示范案例”。世界500强企业巴斯夫集团在长设立区域总部。

(五)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全面小康建设实现新突破

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总攻行动,全力攻克“两不愁三保障”最后堡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措施全部覆盖到位,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823户,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4243人次,完成1890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并开通医保报销系统,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100%,新建扶贫产业项目63个。中央巡视“回头看”、国家和省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我市在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进入“好”的行列。严格执行“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兜底保障措施,构建起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全市15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032762810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持之以恒推进蓝天、碧水、黑土地、青山、湿地“五大保卫战”,做好中央和省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2318家,实现动态清零。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淘汰率达到100%,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5天。全面落实河(湖)长制,饮马河、新凯河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全市9个国考断面历史首次实现劣五类水体全部清零。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23个。完成造林绿化6269公顷、超出省下达任务的40%。修复湿地626公顷。

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坚持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妥善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存量、坚决遏制增量,严格防范治理金融乱象。积极稳妥处理非法集资案件,累计销案168起。加强事前金融风险管控,共排查各类企业7000余户、移送相关线索60条,推动8P2P网络借贷机构全部出清,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风险的底线。

(六)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激发新动能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升方案》,升级改造192个政务服务中心,市场主体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企业开办时间由3天压缩至1小时,50个行业类型的经营许可实现“N证联办”,新建工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取消一般工程强制性施工图审查,企业开办智能化审批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放管服”改革典型。扎实推进“零式改革”,市本级95%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办。深入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清偿无分歧账款6亿元。在《环球时报》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投资评估中,我市排名第14位。

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统筹推进全市92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厂办大集体改革、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全面完成,轨道交通集团等所属竞争类子企业有序推进混改。改组长春城开农业投资发展集团。长春日报社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完成。长春高新区创新实施“管委会+公司+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获评中国改革2020年度50个典型案例。深入推进国家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全年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达到21.3万户。

创新发展成果丰硕。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国内首台12英寸晶圆探针台在光机所研制成功,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开工建设,长光卫星“一箭九星”海上成功发射、在轨运行达25颗,我市被英国《自然》杂志列为2020年全球科研城市第38位,比2018年提升4位。发挥大企大所大校创新优势,建设红旗、数字经济、固态电池等创新联盟,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吉林大学双创小镇。中白科技园投入试运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达到1364户,提前一年完成“双千户”目标。全市专利申请量增长10.4%。“城市智能体”一期投入使用。成功举办2020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分会场活动,全市“双创”基地达到171个、在孵企业4600户,长春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10万名高校毕业生留长创业就业。

(七)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

民生实事顺利实施。《2020年建设幸福长春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恢复线下招聘服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9万人次,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基础教育提升工程,打造“蓓蕾计划”“温馨村小”升级版,举办教育部“百万学子上冰雪·嘉年华”活动,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等重点任务有力落实。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推动公立医院药品跨区域联盟采购,切实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为1.3万名老人发放高龄津贴。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基本完成无籍房确权专项整治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2%,控制在全年目标之内。深入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城市面貌持续改善。东部快速路南延、吉林大路快速路世纪大街立交东向南匝道通车。轨道交通三期工程全面启动,地铁567号线进展顺利。错峰上下班等19项交通治堵措施落地实施。调整优化公交线路25条,更新公交车辆379台。第六净水厂开工建设。新建改造供水、供气、供热管线520公里。改造老旧小区64个,改造棚户区5911户。深入开展城市乱象集中整治,拆除违法建筑34.8万平方米。完成东风大街、吉林大路等重点街路精品化提升改造。开展“拆围透绿”工程,新建天香公园等12座公园,新增公园绿地227公顷、街路绿地287公顷。

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养老保险参保总量达到47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0万人。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实现省内异地就医急诊直接结算和跨省联网结算。完成退役士兵社保接续。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4.5%22%,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36%56%,涨幅创历史新高。27609名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全面启动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564万元,惠及146万人次。在央视发布的经济生活大调查榜单中,长春社会救助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一。

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有力应对三次台风侵袭,连续奋战封堵饮马河德惠市达家沟段国堤决口。全力抗击雨雪冰冻灾害,高效恢复城市正常运行。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移送审查起诉涉黑案件14起、黑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34起。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7%18.8%。全面依法治市工作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成效凸显,“七五”普法有效实施。信访问题及时受理率、按时办理率全面提升。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八)“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

“十三五”发展成效显著。过去五年,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0亿元,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红旗自主品牌汽车、“复兴号”高铁、“吉林一号”卫星等标志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城市空间打开新格局,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四大板块”引领作用明显,长春新区获批成立并加快发展,公主岭市划归长春代管,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开放平台获批。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10年的2.2倍和2.5倍,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十四五”发展路径明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集思广益、开门问策,“十四五”规划纲要如期编制完成,将成为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未来五年,全市上下将聚焦加快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总目标,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功能完善、配置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长春国际汽车城、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长春国际影都、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四大板块”,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基地、产业融合示范基地“两大基地”,创建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城市、东北亚开放合作中心枢纽城市、国家美好生活城市“五大城市”。

在客观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比如,受全球疫情等因素影响,经济运行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民营经济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还不够高,枢纽作用需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防灾抗灾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环境治理等方面还有一批问题亟待解决,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等等。这些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之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我们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加快推动新时代长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思路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省委“三个五”战略、中东西“三大板块”部署、“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四大板块”,建设“两大基地”,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以上,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5.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围绕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引领,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求突破

深入推进“四大板块”建设。坚持率先突破、加快发展,推动“四大板块”增速高于全市,均达到8%以上。长春国际汽车城,加快推进“六个回归”,全力推动奥迪新能源PPE、丝尔科红旗跑车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建成一汽丰越12万辆整车扩能、红旗新能源繁荣基地、解放J7智能工厂等一批整车项目,推动红旗品牌产销量突破40万辆。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加快高新、经开、北湖三个创新片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长光卫星航天园二期、五丰半导体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长春国际影都,有序推进净月、莲花山一体化,加快国际影都板块核心区“六大基地”建设,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天定山旅游项目集中区等主导产业集聚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围绕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医药产业、健康食品产业加强境外招商推介,推动中韩城市馆开馆运营,加快推进韩国TMS光学胶、海棠花世界等重点项目。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功能完善、配置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以上,打造百万头肉牛产业示范小镇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支持一汽、长客、皓月等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建设工业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30个以上,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业、商业贸易、文体旅游“四大支柱”,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医美产业、人力资源服务、社区服务“五大业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积极培育航天信息、生物医药、影视文创、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扩大内需。推进需求侧管理,不断提升经济体系整体效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年落实5000万元以上项目1200个,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加快推动5G数字影视基地、金赛药业国际医药产业园、光电信息产业园、一汽大众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新基建“761”工程,培育新投资增长点。全年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30%6%。全力促进消费增长。继续改造提升红旗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打造阿里巴巴淘宝直播基地等线上平台,持续扩大汽车、家电等大额消费,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文旅、体育、养老、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大力引进各类商贸品牌“首店”。

完善流通体系。全面推进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积极申报长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国家区域物流枢纽中心。深入实施“借港出海”,提升长春至天津海铁联运班列货运能力。争取设立进境粮食、水果指定口岸,提升“长满欧”“长珲欧”、长春-汉堡等国际班列集散功能。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农业农村物流,实施降本增效工程,推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二)努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在巩固发展长春区域创新中心地位上求突破

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坚持把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全市“一号工程”,统筹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智能化“三化融合”。研究制定数字经济建设方案,建立数字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出台支持政策,积极引进华为、旷视科技等知名企业,努力提升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积极申报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节点,筹建东北大数据交易中心。推进“城市智能体”二期建设,开展智慧环保、便捷就医等重点场景应用示范。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全市5G基站总数达到1万个以上。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抓国家实施“揭榜挂帅”的有利机遇,发挥光机所、应化所、吉大、师大、一汽、长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全市R&D投入增长8%左右,努力在同类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协调推进吉林大学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和光机所大口径空间光电载荷综合环境实验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持续推进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申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力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早日获批。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支持光机所、应化所与一汽、华为等龙头企业创新协作,强化红旗、数字经济、固态电池产学研创新联盟作用,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各项工作,积极推进中国(长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争取达到15000件。进一步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0户以上。支持建立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推进科技大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深入推进“双创”工作。积极筹备2021年全国“双创周”系列活动。落实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一批面向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创新示范平台,加快建设吉林大学双创小镇。加快推动专业型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强化“院士创业园”品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院士项目在创业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依托共享经济综合服务产业园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共享经济试点园区。实行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000人以上。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上求突破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确保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开展“零式改革”,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扩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范围,提高“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比例。加快推进“掌上办”,500个以上事项实现移动端办理。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压缩审批办理时间,优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市场主体数量增加10%以上。

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快完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切实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及要素保障、产业引领能力。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继续降低企业获得电力、用水用气等要素保障成本,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稳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开展民营经济振兴发展行动,建立完善企业融资、人才、成本、创新等综合型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计划,全年“个转企”1000户以上,促进民营企业联合、兼并、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组建企业集团,培育上市公司。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大力扶持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以上。

(四)持续深化对接交流,在打造开放合作高地上求突破

加快打造重大开放平台。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完善开放平台布局,努力打造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全面推进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动国际陆港、国际空港和兴隆综合保税区“三港联动”。打造中德产业园、中俄科技园、中白科技园、中泰产业园等国际产业合作平台。积极争取吉林自贸区长春片区获批。高水平做好东北亚博览会承办工作,争取世界中医药峰会夏季峰会、世界物联网大会等展会落位。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深入推进长吉一体化、长公同城化、长平一体化,加快建设哈长城市群,积极推进与通辽、赤峰战略合作。深入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加强长吉图腹地、前沿、窗口互动。积极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对口合作,在食品、旅游、先进装备等方面深化与天津合作,在数字经济方面深化与杭州合作,加快推进吉浙数字经济产业园、东北亚3D打印智能制造产业园等载体建设。

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城市、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促进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发展。支持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高交会”“中俄博览会”等知名展会,促进外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吉通集团、福耀玻璃等重点企业拓展全球供应链渠道,提升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和参与全球供应链能力。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左右。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求突破

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40亿斤,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坚持“藏粮于地”,加强黑土地保护,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建管护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坚持“藏粮于技”,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计划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1%以上。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推动30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加快建设“两大基地”。深入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十大优势产业链”建设,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领军型龙头企业10户,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种业自主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级联创”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级玉米良种培育研发基地。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土地、金融改革,推动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中心长春分中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补齐产业、科技、基础设施等城乡融合发展短板弱项。

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推进农村由环境整洁向富裕文明转变。进一步完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部乡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完成8万户以上农村改厕任务。打造美丽庭院7000户、干净人家15000户,集中建设美丽乡村景观带和乡村旅游示范片。实施村屯亮化工程,有条件的村庄实现主要街路和公共活动场所夜晚有照明。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建设。

(六)强化城市建设管理,在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上求突破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推动国道饶盖公路长春至依家屯段建成通车,加快轨道交通三期、抚长高速人民大街出口改移、都市圈一小时环线高速、国道珲阿公路绕越石头口门水源保护区长春段、长双公路建设。实施建业大街延长线、开运街南延长线、西安桥翻建、新城大街快速路等项目。着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加快第六净水厂建设、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推进南部新城天然气管道、应急调峰储配站等工程,实施莲花山集中供热等项目,新增供热能力300万平方米。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推进“走遍长春”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项行动,全市建成区内61个街道和4个乡镇全部实现“洁化、序化、绿化、美化、亮化”管理目标。加大对站前、铁路高速沿线、背街小巷等管理薄弱区域整治力度,拆除违法建筑,规范便民户外市场,集中治理非法广告、占道经营、破坏绿地等行为,深入推进“拆围透绿”工程。改造188个老旧小区、5000户棚户区。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的征收工作。

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改善。高水平实施人民大街50里长街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积极开展碳达峰行动,大力发展循环产业,加快建设米沙子循环经济等产业园区。研究制定清洁能源规划,加快推动净月、莲花山、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清洁供暖工作,深入秸秆全量化处置,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持续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建成九台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完成劣五类水体、入河排污口、规模化畜禽养殖等治理任务,确保饮马河等重点流域、国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深入开展土壤防治工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巩固“清废行动”治理成果。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按序时进度和质量要求整改到位,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七)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求突破

积极稳就业促增收。继续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长创业就业,力争实现全年10万人以上留长目标。加大农民工就业服务力度,全年完成农民工转移就业80万人次。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创业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创建一批优秀家政和农技工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失业动态监测,持续推进稳岗返还工作,用好用足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制定实施“暖流计划”行动方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要求,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坚持人物同防,科学、精准做好口岸检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等重点工作。推动新传染病院、疾控中心、急救中心投入使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推进落实健康长春建设。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基础教育集优化发展,认定25个五育教育实践基地,实施“技能教育”,深化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打造“蓓蕾计划升级版”,建设100所“温馨村小”,深入实施“强师计划”“特岗计划”。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深入推动医养结合,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扎实解决群众住房存在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工作,推行“交房即办证”。提升文博事业发展水平,推进中东铁路建筑群等文化建筑群落保护开发工作。支持群众文艺团体发展。升级长春国际马拉松赛,投入使用新工人体育馆,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推进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启动新一轮双拥创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力度,适当扩大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人员保障范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强化脱贫人口兜底保障。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要求,做好精准扩面工作。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共济保障的门诊统筹制度。持续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落实失业保险阶段性降点政策。完善工伤预防程序,保障残疾人福利待遇。

确保社会安定和谐。高水平推动“平安长春”建设,加快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快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疫苗、特种设备、交通等领域监管。实施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提高干旱、台风、洪涝、雨雪冰冻等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八)推动“十四五”规划实施,在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上求突破

健全实施机制。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纲要动态监测分析,建立健全年度监测评估机制,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强化财力保障。强化考核监督。明确规划实施主体,将总体规划目标分解落实到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规划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自觉接受各方监督,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确保规划实效。加强对规划的解读,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完善政府与企业、民众的信息沟通机制,形成共同关心规划、参与实施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不负殷切嘱托、强化使命担当,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    技术支持:长春市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04030026号    本站访问量: